钟情山东名吃,台胞大老远写信到淄博求购
6月26日,一封信寄到了位于淄博市周村区周村古商城的“周村烧饼博物馆”,馆长李爱宗把信拿在手里左看右看,“现在竟然还有人写信啊!”不仅如此,据信封上的地址,这封信来自台北,而且信并非寄给他个人,在收信人一栏里,填的是“聚合斋宝号”,括弧又备注了“周村烧饼”。
“不认识。”李爱宗有点纳闷,然后拆开了信封,“陌生地址,此前没有过任何联系。”
周村聚合斋宝号:
久闻大名。有意向贵宝号在日后经常能购买各类烧饼。货款由上海汇上。烧饼请寄到上海浦东。也可由周村直接用快寄航空等寄来台湾。
希望能给一个价目参考。谢谢。
据信里的内容,写信的是一位张姓台胞,他写信的目的是希望购买周村烧饼,而且特别用了“经常”两个字,并提供了两个邮寄地址,寄往上海浦东,或是直接寄往台湾。
信并不长,但语言客气诚恳,落款的日期是6月9日。
“心里先是一惊,然后又觉得很暖。”李爱宗说,看完信后,从字迹,他猜想写信的可能是一位老人,但是否来过淄博,又是否祖籍淄博,这些现在都还无从知晓,但他觉得,写信人或他的亲戚朋友可能来过周村烧饼博物馆,“他提的‘聚合斋宝号’源自清朝,是最早制作周村烧饼的商号之一,在博物馆才有详细的介绍,很多外地人只知道周村烧饼,少有人会知道‘聚合斋’,应该是来过这里,了解过这段历史。”
李爱宗说,这只是他自己的分析,首先是需要想办法与写信人取得联系,“这封信里,除了一个台北的地址,再没有任何能与张先生取得联系的信息。”
于是,6月28日,李爱宗写了一封回信,“为了能把信尽快准确的送到,特意寄的挂号信。”
尊敬的张先生:
您好!来信收到,感谢您对周村烧饼的关爱。
我们周村烧饼是有着传承一百年历史的“中华老字号”产品,既是“酥、香、薄、脆”的食品,更是被人们称道为“能吃的艺术品”。公司一直秉承“薄的是烧饼,厚的是良心”的理念,像生产药品一样,从原材料到最后成型,层层进行严格把关,其制作技艺被认定为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”。
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周村烧饼系列产品的厚爱,现将几款产品长途运输的产品价格给您,供您选择。同时,也麻烦您把上海浦东以及台湾的具体地址、欧洲杯足球官网的联系方式告知我们,我们会尽快把这件事办理好。
周村烧饼薄如纸,匠心制作岁岁香。恭祝您身体健康,生活愉快,岁岁平安。
在回信中,李爱宗还不忘再给周村烧饼“打个广告”,他笑着说,宣传“周村烧饼”已经成了他的习惯,“淄博特色,也是山东特色,我们骄傲着呢!”为了能让更多人了解周村烧饼,现在在淄博市周村区的周村古商城,还建起了一座“周村烧饼博物馆” — —
在博物馆里讲述了“周村烧饼”的历史以及制作工艺
游客们甚至可以参与其中亲自体验这份老手艺
并品尝不同口味的烧饼
李爱宗介绍说,周村烧饼之所以能历经百年,除了原材料地道,还有一点就是工艺管理严格,不同品类的烧饼对应各自的外观标准,直径的大小有明确的要求。而从选料配料到包装,一共要经过九道工序,有些关键环节语言无法形容,更没有文字记载,100多年传承下来,都是师傅带徒弟,手把手教学。李爱宗说:“即使到了现在,配料、和面、烘焙和包装都可以用机器操作,但揉挤、延展等关键工序,机器却依然替代不了人工,全靠手工完成。”
2008年,周村烧饼传统手工技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了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”保护名录,而这些都源于匠心。
简直就是
不可拒绝的美食诱惑
也难怪
台湾同胞要大老远
写信求购啦
相关链接:
周村烧饼历史悠久,最早可以追溯到1800多年以前的汉代。丝绸之路的开通,把西域民族的面食“胡饼”带到了周村。清光绪末年,也就是公元1897年前后,周村一家叫“聚合斋”的烧饼作坊对胡饼的制作技艺进行了大胆改进,制作出了具有薄、酥、香、脆四大特点的大酥烧饼。由于它非常薄,非常酥,很像秋天树上落下的叶子。所以,老百姓给它起了个通俗形象的名字,叫“呱啦叶子”烧饼。到新中国成立前后,周村制作这种大酥烧饼的小作坊有十多家。这些小作坊1956年通过公私合营,加入到了国营周村食品厂,也就是现在山东周村烧饼有限公司的前身。1961年,食品厂为大酥烧饼注册了“周村”牌商标,所以,大酥烧饼从那时起就有了个合法的名字:周村烧饼。
(本文摘自【鲁台之窗】文/ 陈心如)